浙江未来50天天气预报最准确_天气浙江未来一周天气
1.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多少?
2.苏州未来7天天气预报
3.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4.十堰天气预报15天准确率
5.为什么,天气预报不正确?
3天之内的天气预报相当准确 超出部分就说不准了
天气预报是预测几天之内的天气变化过程。传统天气预报建立在半经验、半理论的基础上,具有模糊性,误差也比较大。科学的发展为短期天气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用多普勒雷达探测几百公里范围内云的情况,可以知道雷雨云的结构,知道水滴、雨滴在哪里,还能知道云的运动方向。卫星云图给我们带来许多信息,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现在,3天之内的天气预报已经相当准确,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每天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状况决定各种活动的安排,非常重要的活动甚至还要求气象部门给出定时、定量、定点的精确预报。
气候预报则是中长期的。例如3月份预报4月份的气象状况,这时不可能预报4月份每天的天气,但可以预测4月气温比平常高还是低;雨量比平时多还是少。跨季节的气候预报非常重要,例如降雨、降雪的预报,大风、降温的预报,江河汛期预报,灾害性天气多还是少的预报等等,关系到的决策,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求气象学家作出准确、科学的预测。
对气象预报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光靠经验不行,半经验、半理论也不行,要有新的科学方法。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气象学和数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数值天气预报就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它建立在对大气变化物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一组支配大气运动的方程组,"算计"风云雨雪的变化。
气象学研究的是整个大气层,不可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人们每天感受到阴晴雨雪等天气,都发生在环绕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10多公里的大气层里。大气是一种流体,它的运动变化遵守质量和能量守恒等6个经典的数学物理方程。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物理方程组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是影响天气的因子太多了,都要考虑进来,自由度非常大。
如果说数学模型和高性能计算机是数值预报系统的大脑,那么各种各样的大气观测站、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则构成了数值预报的眼睛。
为提高数值预报的粗确度,还要有一整套稠密的观测大气的网络。
我们把地球大气分成许多不连续的网络,每个结点是一个自由度,垂直方向又可以取许多层球面。全球有大量高空气象探测站(我国就有300多个),另外还有气象卫星(包括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以及其它多种遥感观测仪器。海上即将有3000多个装在浮标上的观测点。气象观测获取的资料,一方面作为数值预报的初始场,另一方面用来检验数学模型算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地球表面的许多因素都影响到数学模型中的参数。例如地球表面是海洋还是陆地,是森林、草原还是沼泽,有没有冰雪等。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地跨高、中、低3个纬度带,地形复杂,气象灾害频繁,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数值预报的优势所在。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开展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
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多少?
天气预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物理过程,实际上它是一个数学和物理交叉的学科,相对数学和物理来说它是属于一门年轻的科学,目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很难达到人们的要求。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整个大气的一些变化规律没有深刻的理解。目前我们做天气预报是通过遍布全球的观测站对大气进行观测,将观测到的资料收集来,经过使用充分简化了的数学物理模型来进行计算、求解,预测它未来一段时间会如何发展。因为我们描述天气的数学物理模型是经过简化了的,所以是不可能很准确的。我们为什么简化了?是因为我们目前没有更快的计算机能够对相当复杂的非线性数学物理模型在有限的时间内计算出来。因为天气的变化是很快的,如果你计算机两天以后算出来,已经没有用了,所以计算机必须要高效。我们国家预报的水平是属于发达国家的范畴里的,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目前还是有许多突发性的天气难以报准,这也是我们一直解决的一个难题。
晨练之前看天气
气象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您晨练的质量和健康。这时候,晨练指数就有用了,根据天空状况、风、温度、湿度、污染状况等气象条件,它分为5个级别:1级状态下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非常适合晨练;2级和3级时一般有一种或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但还是比较适合晨练的;4级时会有三四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不太适合晨练;当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指数达到5级的时候,您就别晨练了。
晨练指数会提示我们,若是赶上阴天,就应该避免在树林里晨练,以免二氧化碳中毒,而春夏多雨的时候,路滑很容易摔倒,最好别去晨练。春天有时候也会有雾,雾天也不适宜晨练,因为高密度的细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而水滴中溶解了大气中的酸、碱、盐、胺、苯、酚以及尘埃、病源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晨练过程中机体需氧量会增大,但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的侵害会造成供氧不足,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细菌也会趁虚而入,危害我们的健康。
贴心提示:当空气质量在1-3级时,都比较适合进行晨练;4级时不妨选择在室内进行无氧运动;而5级时必须停止晨练。
日出之后再晨练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空气污染指数”成了人们关心的新名词。空气污染指数的预报,简称API,是由某一项污染物的周日平均浓度与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比较计算得到,说的是气象条件和污染物的扩散状况。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一级优;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说明空气质量属于二级良,比较符合我们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要求;而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100小于200时,表明空气中会有一些尾气、粉尘、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属于轻度污染。在轻度污染的环境中,我们会出现一些刺激性的反应,比如咳嗽、打喷嚏、口鼻干燥等,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最好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200至300,表明空气质量超过标准的限值,说明空气质量较差。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熏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甚至500时,就达到了中度甚至重度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威胁很大。我们的运动耐受力会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感冒、肺炎、心脑血管病等疾病,上年纪的人更该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贴心提示:科学家们检测,一天中,上午、中午和下午空气污染很轻,空气比较干净,其中上午10时左右和下午3时至4时空气最为新鲜。反倒是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其中早7时和晚7时是污染高峰。所以,建议您把晨练的时间选择在日出后。
春天防晒要趁早
天气预报中每天都会提到紫外线指数,也就是紫外线照射强度,它和别的指数不太一样。很多指数都在1—5之间,但紫外线的指数却在0—10的范围内。当紫外线指数在0—2的时候,照射程度最弱,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大,外出的时候戴个太阳帽就可以;在紫外线指数到达3—4级时,虽然强度不大,但外出的时候除了戴帽子外还需要配上太阳镜,并在身上涂上防晒霜,以免皮肤受到太阳辐射的危害。
如果紫外线指数已经到5—6级时,这时的紫外线就比较强烈,外出时尽量走有阴凉的地方;而当紫外线达7—9级时,在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里最好不要在沙滩上晒太阳;当紫外线指数等于10时,强度就会非常大,所以要尽量避免外出,因为此时的紫外线辐射极具伤害性。
贴心提示:虽然春天的紫外线没有夏天的强烈,艳阳高照的天气不得不防,不妨出门的时候及时抹上防晒霜。
防病指数也预报
不知您发现了没有,现在还有不少防病指数,慢慢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指数来说,这些防病指数和我们的健康更加紧密。
★感冒指数
春天是感冒的高发期,天气预报里的感冒指数对预防感冒或许很有用哦!感冒指数越高患感冒的几率就越高。
★穿衣指数
气象部门的专家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和风等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穿衣气象指数,它可以提醒您根据天气变化适时着装,以减少因穿衣不当引起的疾病。
穿衣气象指数分为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
春天,穿衣指数一般在3-5级。3级的天气比较暖和,气温比较高,可以穿长袖衬衫加单裤,上年纪的人可以穿针织长袖衬衫、马甲和长裤;4级的天气就比较舒适,可以穿薄一点的外套和牛仔裤,体质弱的人不妨穿件棉的外套。
★花粉过敏
春天花粉过敏的发病率比较高,白蜡树、臭椿、蒿黎是最主要的致敏花粉。
春天,对花粉过敏的人最好尽量躲避花粉,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者户外活动时最好戴上口罩降低花粉的吸入量。遇到干热或大风天,可以关闭门窗,开窗时最好挂湿窗帘,以阻挡或减少花粉侵入。
此外,北京市气象局会对花粉进行监测,并在“221”、“268”声讯服务台为您进行“对付”花粉过敏的指导。
说了一大堆,,实际上就是通过卫星在高空测气流流向及温度 通过天气预报提前通报给大家
不过现在天气预报很多时候不准
所以天气预报仅供参考 不可全信
苏州未来7天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准确率大概在80%以上
天气预报:先是有备,继而无患
天气预报只是一个概率预报,以降水为例,观测到冷空气入侵即将降下暴雨,这次降水的过程是可以准确预报的,然而具体到这场雨将会降落到哪个地区就只能提供一个概率了。可能北京是80%下,天津是50%。杨贵明介绍道:“目前小雨量降水落区的预报准确率在50%左右,最高能达到80%而最低只有30%多。大雨量降水落区的准确率只有30%左右。但是相比较上世纪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准确率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自然的想象是不受人控制的,人类只能摸索和利用。”杨贵明对记者说,“只有了解天气预报才能正确使用天气预报。就好像地震预警一样,即使报不准也得相信并取预防措施。天气预报也是如此,只是让你有备,才可能会无患。”
专家解析:准确率总在大幅度提高
到201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基本形成面向行业和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大幅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将加强突发公共现场大气综合探测、无线信息传输、应急气象信息处理平台、监控等应急系统设备建设;发布预报天数为7天的公众气象预报,台风、暴雨等气象预报质量提高5%至10%,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偏差在120公里内,年季旱涝、冷暖气候预测水平提高5%,粮食产量预报精度达95%以上,发布大气成分、雷电灾害、空间天气预报警报。建立重大灾害气象应急响应体系,提前半小时以上发布雷雨大风、山洪、泥石流等局地突发性灾害警报,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95%。
究竟准不准,比比看
其实人们对于天气预报的不良印象还有个心理学的原因:出于思维的特点,人们总是会牢牢记住给他们造成不愉快经历的过程,而忽略带来愉悦的过程,这就是记忆的选择性。
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2日星期四
多云转阴
高温:16℃
低温:9℃
南风3-4级
3日星期五
阵雨
高温:14℃
低温:8℃
南风3-4级
4日星期六
暴雨转小雨
高温:16℃
低温:7℃
微风
5日星期日
晴
高温:14℃
低温:6℃
微风
6日星期一
晴转小雨
高温:18℃
低温:7℃
微风
7日星期二
小雨转晴
高温:15℃
低温:7℃
微风
十堰天气预报15天准确率
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 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7个理由吧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一个职业人,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机会,也总会有“走麦城”的机会,不可能永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气预报正因为相对准确、存在局限,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面对错误的心态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疏漏会少一些,大家的理解会多一些。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错误的勇气。 7个理由说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见得同意我的分析,不过,如果有一天,当天气预报精确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快乐的
为什么,天气预报不正确?
十堰天气预报15天准确率是不能具体确定的,但是基本都高于50%。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数据来源、气象观测、模型算法等。一般情况下,短期天气预报(1-3天)的准确率比较高,可以达到80%以上。而随着预报时间的增加,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逐渐下降。
对于15天天气预报,其准确性相对较低,一般在50%左右。这是因为长期天气变化受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影响,包括大气环流、海洋温度、地形地貌等,预测难度较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也会有所差异。一些气象部门不断改进天气预报的技术和模型,以提高准确率。此外,结合实时观测和不断纠正模型的输出也可以帮助提高准确率。
看天气预报的注意事项
1、查看多个来源:不同的天气预报机构可能使用不同的数据源和模型算法,因此可以查看多个机构的预报结果,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2、关注准确度:了解当前预报的准确度,可以参考历史准确率或者相关评价指标。一般来说,短期预报准确度较高,长期预报准确度较低。
3、注意时间范围:确认预报的时间范围,以便在活动或出行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安排。有些天气预报提供小时级别的预报,而有些只提供每日的天气概况。
4、结合实时观测:天气预报是基于模型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结合实时的气象观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当前和未来的天气情况。
5、注意地理位置:天气状况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所以要确保您查看的预报与您所在地区相符。
6、关注特殊天气现象:对于台风、暴雨等特殊天气现象,需要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以保障自身安全。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阒脖弧⑺ 濉⑸吵镜拿婊 颓慷鹊鹊龋 撇慊嵫诟呛芏嗝孛堋?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