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报告上海气象局气象局气象报告_上海气象报告上海气象局
1.高层住宅住的越高空气质量就越好吗?
2.五一上海天气五一上海旅游整理
3.上海气候变化的规律
上海下雪了!然而各气象台“段子手”除了“点到”还玩起“萝卜蹲”。
1月24日消息:点名,下雪的省份请出列。陕西,到!河南,到!…上海也喊了到!可是今天上午竟然出了太阳,市民们翘首以待的大到暴雪在哪儿呢?很多网友跑到上海市天气官方微博下面留言询问,这次大雪不会爽约了吧?上海气象局不但回应大雪肯定会下,还玩起了“萝卜蹲”。
说明:上海市天气微博玩起了“萝卜蹲”
昨天上海气象局发布消息,上海从今天半夜开始会有雨夹雪,明天有明显雨雪天气,主要降雪时段出现在明天白天到夜间,西部和北部地区累积雪量可达大雪~暴雪(6~10毫米),并伴有3~5厘米的积雪和道路结冰现象,其他地区有雪或雨夹雪,雨雪量中等。
但是看到今天天空中的太阳,很多市民产生了疑问,说好的大到暴雪呢?很多网友纷纷跑到上海市天气官方微博下面留言询问。
网友@节操娘桃花子:我伞都带上了,你跟我说说现在外面那个艳阳高照的天是怎么回事?
说明:网友对上海能否下雪提出了质疑
网友@黛魇:心疼你,我和我爸妈说今天晚上下雪,今天他们都在说我谎报军情。。
还有很多网友在等着看“笑话”。网友@汪安安:这场雪到时候如果没下,明天要怎么面对大家?
说明:很多网友在等着下雪
对此,上海市天气官方微博一一作出回应。
说明:上海市天气官方微博一一作出回应
问题一:说好的雪呢?!为什么出太阳了?!
答:说好的是,上海今天(24日)上半夜起转雨夹雪或小雪啊!!!上半夜啊!上半夜!上半夜!各位亲们!各位大大们!(PS:上半夜是指20时-24时)
问题2:要下雪,太阳是怎么回事儿?
答:出太阳?冷空气功不可没!你们要的雪要有温度条件,温度要低,于是冷空气来了——气温装备。你们要的雪要有水汽条件,水汽还在路上,等到半夜水汽一拥而上,等所有装备齐全!到时候,雪要下,你们拦也拦不住。
除了给出回应,上海市天气微博还玩起了“萝卜蹲”。安徽下、安徽下、安徽下了!江苏下!江苏下、江苏下、江苏下了!浙江下!浙江下、上海也下!
说明: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在全国省份点名下雪情况
除了“萝卜蹲”,中央气象台早就开始在全国省份点名,看各地下雪情况。陕西,到!河南,到!…当然上海也喊了到。不过点到广东时,广东却不在了大雪“服务区”。
说明:网友@饺子不是馒头是包纸已经把雪拍下来了
目前,上海金山区气象站于2018年1月24日15时07分重要天气报,测站附近已观测到零星小雪!青浦随后也有相关报告。这是2018年上海的初雪!大雪即将到来,还请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准备。
高层住宅住的越高空气质量就越好吗?
卡努会影响上海。
2023年8月1日,上海市金山区气象局继续维持台风Ⅳ级应急响应,持续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及时报告最新情况。受卡努影响,上海8月2日前后风力将明显增强,并出现阵雨或雷雨,最高气温下降到31℃至32℃。4日起,多云天气回归,气温回升至33至34℃,午后雷雨又会成为夏日常客。
目前海温条件比较好,尽管之前有5号台风杜苏芮,但这两台风一前一后,没有互相争抢西南季风水汽支持,走的路径也不一样,不会出现上个台风走过后冷海水上翻导致表层海水能量减弱的情况,所以卡努强度还会加强。
台风卡努名字由来介绍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
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卡努一名由泰国提供,意为波罗蜜,是一种泰国水果,本次为卡努一名第四次使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台风卡努
五一上海天气五一上海旅游整理
嘉兴学院生化学院环境工程系的系主任、副教授翟志才博士,就近地面大气污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高层住宅的影响作了详细的访。环境较好的中小城市高层建筑稀疏的地区越到高层空气质量越好“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对于记者的提问,翟教授的回答可谓是简明扼要。
据介绍,在空气质量较好的中小城市,或像嘉兴这样高层建筑并不是太密集的地区,高层住宅与低层住宅相比,高层空气中的灰尘浓度往往会更低一些,空气质量也要更好一些。
翟教授分析:所谓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悬浮颗粒物(PM)和其他气态污染物(以SO2、NO2等为主)。其中,悬浮颗粒物主要包括煤炭、煤矸石、煤渣、 煤灰、沙石、土方、石灰、灰土等;在气流作用下,细微颗粒会悬浮在空气中,但鉴于重力作用,最终还是会落回地面。打个比方,由汽车行驶所造成的地面扬起的灰尘,如果没有被风带走,则经过沉降的反复循环,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高浓度层;在这个高浓度层里,基本上还是越靠近地面浓度越高,而不会贸然位移到30 米高空处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在高层建筑周边的空气里,悬浮颗粒物的密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也就是说,楼盘越高,空气越干净。此外,大气污染中的其他气态污染物如NO2,主要来源于工厂、汽车尾气的排放。这些污染气体在刚排放出来的时候,往往是浓度最高的;伴随着气流不断扩散而变得越来越稀薄,污染程度也就越来越低。因为汽车尾气等污染的排放,一般都是以地面排放为主的,所以,近地面的低层住宅受污染的程度往往要比高层住宅更严重一些。非常地带“ 扬灰层 ”随遇而安。由此可见,在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里的空气,往往是楼层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但是,并非任何地方、所有高层建筑里的空气质量都是随着楼层的增高而呈正态分布的。据翟教授介绍,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在20~30层高楼密集的地方,鉴于空气中的气流和建筑微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可能出现所谓的“ 扬灰层 ”的,众多高层住宅的中间位置在街道风“峡谷效应”的作用下,出现一个“污染物高密度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正常的气流因为受到楼层的阻挡,而在各高层住 宅的中间位置形成“回旋”,致使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而是在高楼之间的某个区间上下“徘徊”,并做较长时间的逗留,由此也就产生了所谓的“ 扬灰层 ”。但是,“ 扬灰层 ”并不一定就存在于高层的9到11层,它们可谓是随遇而安。因为“其具体高度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市区甚至不同小区都有差异,这跟灰尘密度、周围建筑高度和气流湍流特性都有关系”。也就是说,即便是在高层建筑密集的地区或城市,不同建筑的“ 扬灰层 ”高度也不尽相同。
目前,传言的“ 扬灰层 ”完全集中于高层建筑的9~11层(即30米左右的高度)的说法是没有科学理论依据的。除了在高层建筑密集区域,高层住宅有可能形成“ 扬灰层 ”,导致空气灰尘密度相对较高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外部环境也会影响住宅空气质量的分布,导致高层住宅的空气质量反而比低层住宅差。翟教授举例说,比如住 宅周围有发电厂等固定大气污染源的话,那么刚从高空排放出来的污染废气,浓度相对要高一些,对周边空气的污染也更严重一些,伴随着不断的下降扩散而得到稀 释,在这种情况下,住宅低层的空气质量明显要比高层更好一些。鉴于此,专家建议读者朋友在挑选楼房的时候,可以更多地注意一下周边的地理环境和绿化设施。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选择环河、靠水的楼房,因为水对空气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一般靠水的楼房灰尘都比较少,空气质量也相对优质一点。
申城的阳光越来越少,灰霾天越来越多。在今年的世界气象日前,上海市气象局城市环境气象中心发布一项研究结果称,进入21世纪以来,本市平均每年有110至140天出现灰霾等低能见度天气,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
气溶胶,还有臭氧,尽管这些灰霾的主要成分肉眼难以觉察,但却在不断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威胁。而专家在谈到灰霾与健康的关系时也澄清了市民对灰霾的几大误区:住得越高,不代表空气越清新;每天早起参加锻炼,并非绝对有益身心;而空气优良率越高,也不等于你能看见的蓝天白云越多。
在误区面前,人们需要对身边的空气环境作更深层次的了解。
灰霾污染与楼层高低无关
相比蓝天白云,灰霾天的主要表现就像一层永远散不干净的雾,其主要的大气成分就是气溶胶或臭氧。
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化工厂等现代社会产物的增量出现,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层,使得气溶胶颗粒批量产生。为了避免这些细小颗粒物沉淀之后带来各种各样的危害,不少人在买房时就有意识地购买高层住宅。然而,“住得越高,空气越清新”的这一招在专家看来,似乎无济于事。
“灰霾污染与高度之间,没有必然的正比或反比关系。”市气象局城市环境气象中心负责人说,大气的流动形势决定悬浮颗粒物的积聚位置。在很多情况下,高度越高,空气里的污染物越少,但遇到逆温现象时,空气会变得“头重脚轻”。
据介绍,逆温现象,即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此时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如此一来,在逆温现象出现之时,人们住的楼层越高,就越容易受到污染空气的侵蚀。
灰霾多见早晚交通高峰时 早锻炼,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生活在灰霾天频现身影的城市里,出门锻炼之前,专家建议人们先看看户外天气如何再作决定。“当远方的天空并不清晰,视线被灰霾所笼罩时,也许你应该暂停锻炼,这是为了你的健康着想。”气象专家提醒人们,高浓度的灰霾天,一般出现在一天里的早晚出行高峰期间。特别是早高峰,如果大气流动性差,空气里的颗粒物会大量聚集。“体型较大的颗粒物可被人体自动‘过滤’在外,但一些体型细小的颗粒,却能直接穿透皮肤,进入身体内部。”
这并非哗众取宠,而是科学研究的结论:随着颗粒物的体型缩小,它所能到达的人体部位分别为口腔、鼻孔、支气管。而当颗粒物的直径在2微米或以下时,它们甚至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针对灰霾天越来越多的趋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研室主任宋伟民在昨天的气象日报告会上表示,理论上,当PM2.5(直径2.5微米)的微颗粒物每增加10毫克/每立方米,城市居民的总死亡率将增加0.36%,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将增加0.41%,呼吸系统疾病将增加0.95%。
污染指数未包括细颗粒物
“今年本市蓝天天数一共有……”当人们形容一段时间里的空气质量时,往往喜欢用类似的语言。但事实上,优良的空气质量,并不与蓝天白云一一对应。
记者了解到,去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共有328天,优良率为89.6%,但灰霾天却仍然屡见不鲜。“由于监测标准的问题,空气优良率和人们想象中的蓝天不是同一回事。”气象专家说。
日前,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巡视员汪键也透露,当细颗粒物已经成为我国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同时,我国的空气污染指数却并没有将其包括在内。现在,空气污染指数只有三项污染物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于是,当人们一边得出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时候,一边却生活在气溶胶漫天飞舞的环境里。
灰霾“吞噬”普照的阳光
事实上,灰霾频现除了让人们的呼吸变得更加“危险”之外,还有另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吞噬”着阳光。
对申城来说,不要说蓝天,就连阳光也变得越来越少。“气溶胶颗粒会使阳光产生折射,因此,当空气里的气溶胶含量越高,阳光折射率越高,最终到地面的阳光就会大量减少。”市气象局城市环境气象中心负责人如此表示。
就在最近两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研究得出这样一个共识:在过去50年内,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下降了10%到20%,地球正在渐渐变暗。而究其原因,空气里的微颗粒物无可卸责。如烟灰、硫化物等,这些污染物一边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一边也改变了云团的光学性质,从而使受污染的云团更具反光性。
[名词解释] 什么是灰霾
灰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天气被这样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3-09-17,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上海气候变化的规律
今天,边肖为您介绍五一期期间上海的旅游信息。离五一期还有一天。想必大家都无法抗拒出去玩的感觉吧!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上海五一期间的天气。
年五一上海天气
根据天气预报,上海这边的天气从5月1日开始由阴雨天气转为晴朗天气,非常适合出行,而且这种天气会持续四天左右,最高气温25-27摄氏度!
具体温度条件如下:
5月1日,多云,气温15到23。
5月2日晴到多云,气温15到23。
5月3日晴到多云,气温14到25。
5月4日,多云,气温16到24。
总体来说,上海这边五一期间的天气很好,但是这边的空气状况有点差,就是整体空气状况不错,1号到3号有轻微的空气污染!
五一上海旅游情况整理
长三角地区天气预报
这里是长三角,5月1日到3日的天气以晴为主。但是4号这里的天气开始变得有点阴,安徽会有小雨!
就这里的空气来说,以良为主,其中5月1日-3日这里的北部地区为轻度污染!
上海位列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根据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网、高德地图、中国旅游协会等发布的《五一出行预测报告》,今年五一期,十大热门旅游城市是广州、北京、苏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成都、天津和西安。
而且这些热门旅游城市中,特色文化街区是主要热点。大部分地区都适合旅游!
至于堵车,这些堵车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旅游城市周边,尤其是江南、华南地区。五一期,全国高速公路高峰时间为5月1日9:00-12:00,高峰时间将为10-11:00。
期最后一天5月4日14:00-20:00为返程高峰,高峰出现在16:00-17:00。请记得提前安排好行程!
好的,这就是关于上海旅游天气的信息。希望能帮到你,祝你旅途愉快!
球变暖,上海自然也难躲过。“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气象专家介绍,上海度过了1988年以来连续第16个暖冬,且气候变暖的趋势有增无减。
明天是世界气象日。围绕今年的气象日主题“我们未来的气候”,市气象局昨天举行了科普报告会。专家指出,即使从现在开始,所有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也要持续几个世纪。未来50年到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暖”方向发展 ,增暖的速率还会加快。
今年冬天申城有17天气温跌到零下,比去年多了10天,许多市民由此猜测暖冬从此告别申城。但据上海气候中心专家徐家良介绍,是否暖冬主要看当年冬季12月、1月和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是否超出了过去30年的气温平均值,并且每过10年,30年的气温平均值就要更新一次。今年上海冬季平均气温为6.6摄氏度,虽比去年冬天的7.9摄氏度低,不过比起11年~2000年的冬季平均值还是高出了1.1摄氏度。温增多、梅雨少雨、冬天不冷……日益明显的气候异常究竟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否有关?从2月12日召开的上海区域气候变化轨道工作建设研讨会获悉:上海区域气象中心专家小组正在对华东地区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期望尽快解开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等种种“迷雾”。
中国气象局专家陈葆德博士指出,整个华东地区气候变暖趋势较为明显。梅雨这个初夏季节江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近几年持续时间短,36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频频出现,今后,“梅雨”定义可能将重新制定。
在区域变化研究中,台风也是一个重点。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雷小途博士介绍,目前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台风强度越来越强。虽然过去一段时间内,没有正面登陆华东地区的台风,但不表示未来没有。有关专家正着手制定一份未来20年至30年华东地区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